信陽西關的一個裁縫鋪面積不大,五六平米的小屋放著縫紉機、布匹和等待修改的衣物。開裁縫鋪的王麗今年40歲出頭,學習縫紉已有20多年,經營這個小店也將近10年。她說,做這行是個實在活兒,少一針,活兒就不到位。整天坐在縫紉機前和針線打交道的日子,看似平淡,卻也能過得有滋有味。
  □東方今報見習記者 王姝/文 馮超/圖
  尋常家庭 日子雖苦也甜
  過完2014年春節,王麗就開始操心女兒初中畢業後的選擇了。“這孩子成績一般,現在到了初三下學期,是讓她繼續考高中,還是上個幼師或者學個會計啥的?”王麗一遇到來修衣服的顧客,都要問問參考意見。
  十年前王麗在這裡開裁縫店,也是為了按時接送在附近上學的女兒。“最開始搬來時,因為失去了一部分老顧客,生意一般。”不過她對自己的手藝很有信心。
  王麗十幾歲時,就在老家信陽市浉河區雙井鄉跟著嫂子學習縫紉,1997年來到信陽市,報名參加了縫紉班。給別人打了一年的工後,她用積蓄在358廠附近開了一家小店,一邊修衣物,一邊做內衣。
  “做衣服不需要多少文化,不過是個精細活兒,做好做壞全看多仔細。”王麗說,她的優勢就是嚴格根據顧客的情況和要求製作衣物,“修補的衣服儘量不留痕跡,改的衣服讓顧客穿起來得體”。
  王麗的手藝很快得到附近居民的認可,顧客逐漸多了起來,生意最好時,一天要接三四十件活,縫紉機的輪子從早轉到晚。
  因為丈夫工作忙,王麗每天早晨七點半將女兒送到學校後開始工作,中午匆忙接女兒回家,給她做飯,再送她上學,晚上放學後把她接到店里。店鋪很小,只能容納一臺縫紉機,王麗就讓女兒就著縫紉機空餘的部分寫作業。母女相對而坐,不時說幾句話,日子“雖苦也甜”。
  “顧客交給我的活兒要有交代”
  生意的好轉讓王麗感到很欣慰,但是她沒敢鬆懈,認真為每一位顧客服務。遇到著急要衣服的顧客,她就連夜趕出來。
  王麗說,有一次有位顧客送來一件新羽絨服,第二天出差要穿。因為擔心白天拆羽絨服跑毛,影響來店里的其他顧客,王麗就等到晚上再改。到了半夜,她開始犯困,實在忍不住就在縫紉機前趴了一會,然後洗把臉繼續改。等到完成後準備回家,已經凌晨2點。冬天的夜晚,騎著自行車在路上,王麗感到有些寒冷,回到家一看,手已經凍爛了。第二天,她仍舊這樣拼命工作。“顧客交給我的活兒,得有個交代呀。”她笑著說。
  “誠信”小鋪生意興隆詒�
  “不論年齡、貧富,針線活都是少不了的。”王麗告訴記者,雖然每天守著店鋪,但她也能看見世間百態。
  以前在店鋪附近租房子的老顧客回到鄉下,仍會定期來信陽市找她修補衣服。“因為經濟條件不太好,冬天會把內衣送來修補。我免費幫她補補,儘量讓人穿得舒服。”
  讓王麗引以為豪的是,她為顧客量身定做的純棉內衣,因為價格低、質量好受到廣泛歡迎。“這附近有一位醫生,10年來都是穿我做的內衣。有一次她告訴我,做汗蒸時,服務員開玩笑說她太簡樸,還穿老式內衣,她說‘你們不懂,我穿這個最舒服’!”
  王麗講究“誠信”,儘量用最少的成本幫顧客解決問題,做衣服前先跟顧客說好價格。“費多少功夫,就要多少錢,不還價,也不會因為顧客隨意改價。”時間久了,她的生意做出了口碑,距離小店很遠的市民也會特地過來修補衣服、購買內衣。
  王麗告訴記者,做這行也曾被人輕視,但是自己內心很坦然。有一次,一名濃妝艷抹的顧客,問過她一天賺多少錢後,一臉不屑地說:“你這點錢,換了我是不願意賺的。”這位顧客勸王麗跟著自己“做生意”,保證能賺錢多,卻被王麗婉拒了。“我做的雖然不是什麼大事業,但每個人也都離不開。而且我的勞動所得能顧住家庭的花銷了,我覺得很知足。”
  如今,家裡的經濟條件有了改善,王麗覺得很開心:“我們能過上這種平淡幸福的小日子,還得感謝我老公。我整天做衣服,家務活他做了不少。”王麗說,她和丈夫對現狀很知足。“不求發財,只求一家人平安快樂。”她又補充說,“要是女兒完成學業,能夠早日獨立就更好啦。”
  記者手記
  堅韌自信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
  堅韌、自信,是記者對王麗最大的印象。正如王麗所說“沒有什麼是容易的”,不論事業大小,能夠抱著認真的態度,堅持做下去,就能有所收穫。
  她的堅韌,來自對家庭的承擔、生活的熱愛。小小縫紉機,能夠給家庭創造財富,也是她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。正是這種堅韌,造就她自信、知足的態度。有了自信,方可在工作中獲得實現價值的樂趣;懂得知足,才能在尋常日子里品味生活滋味。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踏實生活 有滋有味 一位女裁縫的知足常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00ccdz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